津门社区任鸟飞
作者:许新复
不经意间,持续多年的生态治理终见成效,天蓝水碧,空气清新,已是天津这座超大城市的常态。许多城乡社区随之改变了模样,处处草绿树青,花卉缤纷,引来众多鸟儿翱翔争鸣,与市民共享这来之不易的良辰美景。
喜鹊,我的芳邻
中国有句俗话叫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强调有个好邻居的重要性。炎炎夏日,书房窗下繁茂的树丛间又有了一窝大小喜鹊,成了我家最亲近的邻居。
刚住进小区时,书房窗外有一株椿树,树小个儿矮,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。四五年过去,树长大了,葱绿的树冠超越二楼直抵窗下。初春时节,我忽然发现树杈上突起一个柳条筐似的鸟巢,两只大喜鹊在此安了家。嗓门大、尾巴长的雄喜鹊与性温和、不呱噪的雌喜鹊,常常飞落树枝上。看书写作累了放下书笔,我抬眼远望蓝天碧树,近观喜鹊动静轻松惬意,渐渐成了习惯。因喜欢照相,我还换了拍照功能强的新手机,逢有机会便给它们拍照。
为了解这个邻居的习性,查资料得知喜鹊喜欢成双成对生活,是最爱筑巢的鸟类。喜鹊搭窝不像燕子那样精细,它叼来树枝粗细搭配,再铺上些细草就成了。那年春分时节,津门降雪,雪花飞扬。当大雪渐停,两只喜鹊不惧严寒在带雪的鸟窝旁飞上飞下地忙乎着。照片中仔细看嘴里还叼着食是要喂小鸟呢。那高翘着的灰蓝色大尾巴,两翼展开黑白清丽的羽毛,给白雪沉寂的小区平添了盎然生机。
入夏,窗下的椿树枝繁叶茂,在层层绿叶的掩护下喜鹊窝更加安全隐蔽。我家虽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也看不清喜鹊窝的“隐私”了。一个晴朗的早晨,忽见两只小喜鹊在树枝间跳来跳去。它们个头已经长大,就是身子短些,尾巴还没有突出来,尚不能远走高飞。过了伏季,天气渐凉,鹊巢的树枝逐渐散落,好在小喜鹊已经长大翅膀硬了,可在任何树上栖息了。那喜鹊会不会“分家搬家”呢?我仔细观察随时抓拍:有多只喜鹊聚集巢边的,有喜鹊叼树棍的,还有这两只喜鹊“家长”并肩站立树上的,给它们留下成长的档案。
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已与喜鹊为邻多年,鸟巢三迁了。亲眼目睹一代代喜鹊在这里筑巢成家自由自在的生活,似乎也让我愉悦许多年轻许多。庄子有言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乎?”我要说,喜鹊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,小鸟的平安就是人类的平安。在同一片蓝天下人们与鸟儿就像一家亲近共存,自由而和谐,这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?
珠颈斑鸠恋津门
清晨,我在卧室尚未起床,耳畔又响起咕咕咕的鸟叫声。打开窗子,忽地发现有两只小鸟,正在屋顶砖红色的筒瓦间走动张望,似乎并不张皇害怕。我赶紧拿手机拍照识图,果真是俗称“野鸽子”的斑鸠鸟。
以前此鸟很少见,偶尔听到咕咕咕的啼叫声,还以为是布谷鸟(即杜鹃鸟,北方极少)在林间草地见它走跳觅食,稍有动静就会胆怯地飞走。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好转,小区里绿树成荫,春有桃杏海棠,夏有月季石榴,秋有枫树红叶,冬有松柏忍冬,郁郁葱葱。老话说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”,禽类也随之明显增多。喜鹊,燕子,叫声悦耳的小黄雀,还有好似头顶鸭舌帽打尖嘴戴胜鸟都在此安了家。最早是喜鹊在窗外的椿树上搭窝,成了最近的芳邻。今年,在初春惊蛰之际,我看见一对斑鸠竟然住进喜鹊的老窝里。它比喜鹊孵化早,自己搭窝都是临时性的,垫层干草就妥了,似乎哪里都能“随遇而安”。
斑鸠有珠颈斑鸠、灰斑鸠、山斑鸠等品种,天津常见的斑鸠是最漂亮的“珠颈斑鸠”。仔细打量它的容貌,头部鸽灰色,身上羽毛大都为褐色,尾羽镶有白羽毛。最醒目的是颈部黑底布满亮白色的斑点,好似珍珠闪光散落。斑鸠是我国最古老的鸟类,诗经中“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的名句众人皆知,“雎鸠”指的就是斑鸠鸟。此诗以春情萌发的斑鸠起兴,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。在鸟类中斑鸠很早就能感知春天的来临。它咕咕咕地引吭啼鸣,婉转轻柔回旋往复,急着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。唐代诗人元稹在《春鸠》中写道:“春鸠与百舌,音响讵同年。如何一时语,俱得春风怜。”意思是说:斑鸠与百舌鸟虽然还是去年的音韵声调,可春风听得真切,同样会感动的。北宋的梅尧臣在《咏鸠》诗中用“颈上玉花碎,臆前檀粉轻”等诗句,赞美珠颈斑鸠是美的化身。
古人还认为,斑鸠鸟是长寿的象征,有祈寿延年的含义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载:“八十九十,礼有加赐。王杖长九尺,端以鸠鸟之为饰。鸠者,不噎之鸟也,喻老人不噎。”鸠与九同音,寓意吉祥长久,以斑鸠形象装饰拐杖也是尊老爱老的表征,称斑鸠为“不噎之鸟”祝愿老人饮食平安健康长寿。
生活在天津地区的珠颈斑鸠体型健硕,显得有些笨拙。它飞得慢而不高,但警觉性很高。它食性杂,不挑不拣,主要以植物种子、粮食为主,有时也吃小虫很适应天津的土地、气候和环境。斑鸠善叫声音响亮而悠远。据鸟类专家研究,斑鸠的叫声主要有三种:两声的咕咕是求偶,三声的咕咕咕是呼唤同伴,咕咕咕咕的四声则是警报声,音阶长短高低亦各不同,颇有些讲究呢。
受益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,本市市民对鸟类的保护越来越自觉,珠颈斑鸠得以茁壮成长种群不断扩大。在花草树木繁茂的小区,珠颈斑鸠繁衍增长甚快都要赶上喜鹊了,爱叫的不知疲倦的斑鸠已把居民区当成了自己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