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晓文
《科技创新与品牌》常务副总编
创新力智库秘书长
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之际,科技创新议题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在3月3日和4日举行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中,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刘结一以“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”定义当前中国经济的底色;而全国人大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则以“避免科技创新成为‘富国和富人的游戏’”指出中国科技在全球视野中“坚持创新、开放共享、增进人民福祉”的铿锵底气。两场发布会,两位发言人,不仅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,更勾勒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政策框架。
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逐渐明晰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战略已明确为“培育新质生产力,推进高质量发展”。在政协发布会上,刘结一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是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”。这一概念的提出,说明中国科技战略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率并重,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。
值得关注的是,科技创新被定位为国际战略博弈的焦点,是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。刘结一指出,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显著,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,显示出科技强国建设的阶段性成果。
在产业升级方面,2024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。全球189家“灯塔工厂”中,中国占据79家,其中近半数来自钢铁、食品等传统产业。例如,宝钢通过智能化改造,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%,能耗降低15%。
其次新兴领域取得突破,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。2024年,中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.9%,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过半。DeepSeek公司开源大模型的成功,不仅推动国内AI技术迭代,更在全球引发热议,成为“中国智慧”输出的典范。
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依赖于“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”四链融合。两位发言人分别披露:人大通过《能源法》《矿产资源法》等立法,为绿色转型提供制度保障,还提出了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》,推动建立“安全可信、公平包容”的AI治理框架;政协通过专题协商、民主监督等方式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创中心建设,同时通过专题调研,提出“数据要素市场规范”等建议,被纳入《数据安全法》修订草案。
新质生产力的勃兴,根植于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土壤。2024年两会首次将“新质生产力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,这一概念迅速从政策语言转化为发展实践。2025年数据显示,全国31个省份中,29个将人工智能列为优先事项,14个聚焦机器人技术,北京市布局人形机器人等20个未来产业,广东省深化“机器人+”工业应用,形成“一省一策”的差异化创新图谱。这种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的互动,构建起“国家战略引导—地方产业承接—企业技术攻关”的协同网络。
制度创新的另一重突破,体现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破冰。青岛国实公司通过整合卫星、浮标、船舶观测等多源数据,构建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,并依托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资产化管理,推动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研发,使浒苔治理效率提升15%。这些案例都表明,当数据从“资源”升维为“生产要素”,便能催生科研范式的颠覆性变革。
中国科技政策正在呈现出“立法先行、多维度协同”的特点。人大与政协分别从法治建设与协商建言角度,构建了科技发展的立体化支持体系。
技术突破的三大维度浮出水面两会发言人的答记者问都显示,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于人工智能、绿色低碳技术及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。中国科技企业的未来将呈现“国际化、生态化、人本化”三大趋势,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向基础研究、人才培育与全球治理倾斜。
中国科技工作者在“无人区”的探索屡创纪录: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,“中国天眼”FAST发现脉冲星突破1000颗,天津大学团队制备出全球首例可控手性石墨烯卷。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科学认知的空白,更在量子计算、自旋电子器件等领域储备了关键技术。正如刘结一所言,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跃升至第11位,这背后是基础研究经费10.5%的高增长,以及对“从0到1”原始创新的持续投入。
技术突破的第一大维度就是这种前沿技术“无人区”的开拓者姿态。第二大维度则是产业升级的“乘数效应”。
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,塑造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。2024年,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.7%和8.9%,服务机器人、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增幅超15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渗透的广度:华为、中兴在6G预研领域领跑“巴展”,小米、荣耀以智能终端生态创新打开消费市场,而低空经济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8600亿元,这些印证了“技术创新—场景拓展—产业集群”的良性循环。
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。全国政协委员中130余位两院院士牵头推动教育改革,职业教育体系与“教育公平百校示范行动”的实施,使边疆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覆盖率显著提升。这种“顶尖人才攻坚+技能人才蓄池”的双轨模式,为“人尽其能、各展其才”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深层支撑,应该是技术突破的第三大维度。
中国科技的全球角色正发生深刻转变面对“内需不足、风险犹存”的挑战,中国选择以科技创新重构增长逻辑。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.7%,而“智能家电热销166.4%”“旅游业增收37.5%”等数据,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对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。在供给侧,绿色生产力的崛起同样亮眼: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16.4%,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.4%,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则开辟了新的增长极。
这种转型绝非“单兵突进”。全国人大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及民营企业座谈会,这场座谈会释放的政策红利,无疑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;而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“机器人+农业”等融合业态,则让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与工厂车间,实现了生产力提升的普惠性。
中国科技的全球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。300余家企业亮相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,展示6G、AI通信等前沿技术,这不仅是对“技术自立”能力的检验,更是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宣言。与此同时,中国在数据安全、技术伦理等领域的探索——如海洋数据交易平台的合规审查机制——为全球提供了“发展与安全平衡”的治理样本。刘结一强调的“以开放合作放大创新效益”,在跨境产业链中尤为凸显。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.8万亿元,服务贸易增长14.4%,而“免签入境外国人增长1.1倍”的数据,则揭示了人才、技术、数据要素跨境流动的加速。这种“自主创新”与“开放协同”的辩证法,正是中国应对“技术脱钩”的战略智慧。
从两场新闻发布会释放的信号看,中国科技发展已进入“战略清晰、政策协同、创新活跃”的新阶段。通过立法保障、系统化支持与重点领域突破,中国正从“跟跑者”向“领跑者”转变。未来,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释放与国际合作的深化,中国科技企业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核心的位置,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“中国智慧”与“中国方案”。中国的创新故事没有既定脚本,却始终遵循“问题导向—持续迭代—突破边界”的内在逻辑。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,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长河中激荡出更澎湃的浪花。
两会作为政策“坐标系”与全球“演兵场”的交汇点,既展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技术胜势的实践路径,也昭示着一个更深层的命题:当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语言,当每一个个体、企业、科研机构都能在创新生态中找到坐标,中国便真正掌握了面向未来的密钥。